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白月光[快穿] 第50节

能够进入向往的大学校园,原主高兴极了,还特意去小姑家报喜。

却没想到等着去学校报道的前一天,她就被父母锁在了家里,妹妹收拾一番,拿上属于她的录取通知书北上了。原主心灰意冷,只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对她的束缚,挣脱不得,一辈子困顿不堪,于是就在家烧煤自杀了。

便是自杀,也要选个最体面的死法。对此,沅舒窈是赞同的,毕竟她长得这般貌美,上吊割腕跳楼跳河,死后尸容难免不够好看。沅舒窈不知自己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只知道自己要活着,要为原主完成她的执念。

原主深感活在人世不得自由,所以她的执念就是想要活得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再也不要受别人的强行桎梏。沅舒窈目前还没有什么头绪,不过觉醒意识取代原主后,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包袱拿上文件资料,重新连夜跑回来了。

受原主影响,她也实在无法忍受多呼吸那个家里的一口空气。

更别说如果留下,难免要被那两人以父母身份压制禁锢,还不如走得远远的,才好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61章 【窈妹妹3】《忆慈》

吃过饭, 胃里暖呼饱胀的感觉让人思想情绪上都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惰性,哀愁了一路的沅舒窈都一时忘了那许多惆怅,眉眼间舒展开来, 转而问起赵言诚为什么在路上。赵言诚自然是说自己刚开了会回来。“既然你不走了, 那我明天就去办公室给你把资料压下来。”

办理病退需要走许多流程,既要有城里家人的点头,也要插队的生产大队里批准。现在想来, 在城里小沅同志双亲开证明的时候, 就已经打定了要把她人的主意。

虽然具体的也不知道事情始末, 可单看小沅同志委屈得连夜回来,赵言诚心里就酸胀难受, 对城里那家人, 潜意识里就生出了不好的印象。沅舒窈也知道这些资料赵言诚帮她全程跑下来也不容易, 可原主离开的时候满心都是要解脱的振奋, 对赵言诚却是连感谢都忘记说了。

这会儿沅舒窈难免有点不好意思,叉着手指低头看着地面, 半晌才涨红了脸小声说了句“谢谢”。别别扭扭,既不看人,声音也小得跟蚊子叫似的,像是说得不情不愿,赵言诚却莞尔一笑, 看着她的眼神都在发光。

被外人说闲话,被母亲恨铁不成钢地训斥, 听多了还是没用,赵言诚也不知道自己是被什么蒙了心, 就是喜欢她喜欢得没法子了。一不留神笑出了声,赵言诚看她红着脸警觉地瞪了过来, 怕她生气,连忙站起身,拍了拍裤子,抬头看太阳:“小沅同志,我们还是快点回去吧,这日头晒得可不舒服。”

夏日里蜀地的太阳,一点多到两点时是最晒人的,连最忙碌的时候大队上都要把这个时间段给躲过去。现在春耕结束,已经是五月了,下雨的时候有冬天的味道,可晴朗起来了瞬间又像是到了夏天。

反正蜀地是基本不存在春天秋天的。虽然决定回来后要好好上工挣工分养活自己,追求完全的自由人生,不代表沅舒窈就不怕晒太阳了。

赵言诚倒是有心带着她一起慢慢走回去。到了黄桷坳,路程已过半,走路的话,他还能跟小沅同志多相处十多分钟。

但是见她被太阳晒得难受,赵言诚哪里舍得让她多受苦,拍着自行车后座让她上前:“也就一段路的距离,要是你怕被人看见,到时候提前下去就行。”

原本还不想坐上去的沅舒窈一听,皱着眉头说:“我有什么好怕的,又没做见不得人的事。”赵言诚当然点头附和,能用自己这辆自行车载自己欢喜的女同志,他心里也高兴。

虽然土路颠簸,可坐在自行车上却有微风徐徐吹过,走累的双腿得到了解脱,像在低空飞行,有种挣脱枷锁获得自由的错觉。所以说,完全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呢?沅舒窈插队的生产队叫红星生产大队,是由十几个小队组成的。

群山之间,一条凹地玉带般蜿蜒曲折着往远处延伸舒展,人们就在这条玉带之中筑房繁衍。玉带往下是大片狭长形的水田,两边是零散的房屋,房屋后面的大山上,就是红泥耕地。

周围的大山基本没正经名字,都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随意取了个具有代表性的称呼。比如说以附近村子名命名的“李家湾大山”,或者以大山某个特点命名的“狮子山”、“光头山”等,当然,也有根据口耳相传的传说命名的“乌龙大山”。

春耕虽然结束了,可社员们一年四季除了冬日的几天,基本上都要在地里耗着。水田里,刚插扦好的嫩绿秧苗还没把根扎牢,每日里都要安排一到两名社员定时去转一转,发现有被水浮起来的秧苗,要及时补插。

山上有翻地的有除草的有挑水浇灌的,五月初,最主要的活儿就是收菜籽。每个大队都是有出油指标的,菜籽是蜀地人最主要的食用油来源。

知青点的几个女知青被安排去抖菜籽,这个活儿算是轻松的,只需要坐在竹篾编制的晒垫前,挥舞着棍子捶打菜籽杆,把菜籽夹里的菜籽抖出来就行了。可顶着日头不停挥舞胳膊,也着实累人,更别说还要面对不断飞扬的灰尘了。

“咳咳,呸!”

周芬芳吐出一口浑浊的唾沫,一张圆蛋脸上灰扑扑的,连眉毛睫毛都染了白,“哎呀不行了,我要去喝口水。”菜籽是要交任务的重要农作物,且这东西娇气,不能淋雨,一定要抓紧时间收回去晒干了才行。

这会儿还没到夏天,中午自然没有午睡休息时间,吃过饭没多久,队里的广播就放起了上工的音乐。

旁边的李红歪着脑袋往周围看了一眼,今天负责监工的副队长没在,自己也停下了动作,长长呼出一口气,“那有什么办法,谁叫咱们长得不够好看,不能让大队长给咱们也跑个病退困退啥的。”

语气酸得够呛。酸的不止她一个人,其他知青都挺酸的,区别只在于有的人非要说出来,有的人憋在心里。

沅舒窈病退这事儿没过去几天,队上的人顶多也就是议论一下,说说大队长的傻气。反而是知青们对此事议论更重,连隔壁几个大队的知青都知道了,有人单纯羡慕,有人酸涩,也有人动了心思,反应不一而足。

没过多久,一个消息像是丢进河里的石子儿,迅速荡起一圈的水波。

“前几天走了的沅知青回来了!”

“真的假的?”“不会吧!”

“听说是跟大队长一起回来的,已经送回知青点了。”“大队长送回来的。”

“什么?大队长去把人追回来了?”“嚯,人根本就没走,回来找大队长处对象了!”

“啥?哪天办酒啊?证都领了?”红星大队部设置在乌龙山下,前面就是一条冲的重要蓄水工程五星水库,背后的乌龙山上架着广播。

知青点就在广播站对面的水库岸边,是一排石砖混合的瓦房。这房子修得算是不错了,至少是用了砖跟瓦,如今队上住进砖瓦房的也没超过一半,最气派的大概就属前大队长,即赵言诚的大伯家,一座抹了水泥的红砖青瓦大房子。

这会儿沅舒窈还不知道自己回来的消息被社员们传来传去,传成了自己跟赵言诚扯证了。蜀地这边的农家没有建围墙的习惯,连篱笆也没有,就是一个平地作为院子,直接就能看见房门。

从有知青下来插队开始,累计了几年,红星大队现在总共有十多名知青。不过有的人跟本队老乡结婚组成了家庭,就搬出了知青点。

有关系的人走了,每年又基本都能分到一个回城名额,走走留留来来的,到现在,知青点里还有五个单身知青。

人不多,房子有空余的,就算把厨房杂物间都推到外面的歪棚子里,知青们也给每个人拾掇出一间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房间。当然,这很可能就是暂时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有新人过来。

也是因为这个,沅舒窈走的时候知青们也没惦记她的那个房间,现在她回来,房间还好好的搁着,连蚊帐凉席等物都还原归原位的,还没来得及被人分走。赵言诚用钥匙给她打开了门,又把钥匙归还给她,看着她拎着不大的包袱进去,自己就站在门口看着:“你在知青点的粮食换成了粮票,待会儿我给你送点过来。”

其实他是更想让小沅同志晚上去他家吃饭的。

可这年月,没事一般都不会去别人家吃饭。

若是小沅同志去他家了,等于说是对外表示他跟小沅同志那什么了。沅舒窈看着原主生活了一年多的地方,有了熟悉感,再回头看靠在门框上默默看着她的赵言诚,心也一点点踏实下来了。

别的不说,赵言诚人品确实好,生活在这里,至少不用担心被本地社员欺负。

“谢谢。”

这一声道谢,说得可比刚才顺畅多了。赵言诚笑了笑,知道自己不适合继续呆下去,站直了身体,“有事就过来大队部找我,要是没人就来我家找。”

村里一个姓氏的人往上追本溯源,基本上都能捋出血缘关系。同姓的人还很抱团。

比如说李家湾,就是因为全部都是李家人而得名。赵言诚所在的赵家也是本村一大姓,修大队部的时候村长就是赵家人,于是大队部办公室顺理成章修在了赵家那一片。

赵言诚家就在大队部后侧房两三分钟的路程,站在那里扯着嗓子吼一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沅舒窈点点头,没去送他,反而在书桌前的竹椅上坐下来。

等他转身走了,沅舒窈才抬眸默默看着他的背影消失。

这种在原地看着别人离开的场景,是她不喜欢的,轻易就能勾起离愁别绪,让人心里沉沉的,不舒服。

可不喜欢的事,偏要时常发生,强硬地烙进记忆中。她站在原地,幼年时送走了祖父的木棺,少女时送走了祖母的骨灰盒。

等到她离开时,却没有一个站在原地目送她远去的人。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在房间里呆坐半晌,沅舒窈回过神来,没急着收拾房间,反而从包袱中找出一个厚厚的老旧牛皮笔记本,含泪写下一首《忆慈》。写完以后,沅舒窈又一页页翻看着之前写的诗,入目皆是词,入心皆是情,少不得又或喜或悲一番。

就这还不算,翻完自己的诗册,沅舒窈又忍不住拿出一支表面摩挲得光滑润洁的暗褐色竹笛,给自己吹了一首轻愁婉转的小曲。

第62章 【窈妹妹4】知青点

沅舒窈的包袱也没什么好收拾的, 里面除了两套换洗衣物, 其他的就是书本、毛笔砚台、竹笛口琴以及一双明显不适合穿出去的八成新红色绣花布鞋。

祖母去世前留给她一个匣子, 其他的不适合带在身上,沅舒窈就只带了这双红色绣花鞋, 这是她祖母亲手为她做的, 说是要让她出嫁那天穿。

其实这会儿大家都以穿皮鞋为荣, 城里哪还有穿这种布鞋出嫁的啊。

不过是祖母在沅舒窈出生时就兴致勃勃做出来的。

老人家会摸骨头, 摸一摸小孙女, 就知道她以后能长多高, 脚丫子能长多大, 说不出的奇妙。

书本摆回书桌上, 毛笔挂起来, 砚台放好, 竹笛挂在蚊帐勾上, 口琴则揣到枕头下面。

鞋子衣服放进箱笼里, 行李就算是归置好了。

房间里的书桌竹椅箱笼都是她下来后花钱自己置办的,大队上就有木匠篾匠,花不了几个钱就能置办下来了,知青点里基本上每个人的房间里都有一套。

有的是自觉确实用得着,有的则是觉得这样布置房间,自己才像是文化人。

沅舒不擅长做家务,每日里也就是打扫一下自己房间的灰尘地面。

至于做饭,那是别想了,这一年多里, 她都是多出一点粮食做抵消。

所以擦完了房间里的角角落落,沅舒窈就没别的事干了。

眼看着外面阴云挡住了太阳,沅舒窈就搬了椅子过去门口,拿一本红书慢条斯理地翻看。

那些古书外文书是不能看的,早前就已经搜刮过一遍又一遍,早收缴完了,沅舒窈能看的除了课本,就是红书之类的。

好在领袖也写了不少诗,古体诗现代诗沅舒窈都能看下去,便是歌词也行。

感性的人不止容易悲春伤秋,同样也很容易被激情澎湃斗志高昂的豪迈派诗歌所感染。

等赵言诚拎着一袋粮食过来时,就看见坐在门口的小沅同志看过来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生机活力。

赵言诚一愣,棱角分明的脸上不自觉露出个笑,柔和了利落刚毅的线条,“小沅同志,是有什么高兴的事吗?”

见他来了,沅舒窈收敛了些许外露的情绪,站起身一手握书,一手抚在门框上对他抿唇一笑,如淡雅的荷花。

“看了几首诗,有感于革命先辈苦中作乐的精神,对比我现下的境况,只觉得我们不能自怨自艾,应当打起精神迎接挑战。”

赵言诚:“……”

想到小沅同志上工时的表现,赵言诚勉强忍住一言难尽的表情,点头给予一定的肯定:“小沅同志思想觉悟一向很高。”

不过思想觉悟高,不代表行动力也高。

沅舒窈一点也没发现他言词下的意思,意气风发地抬起下巴,把视线放远,看着远处的大山,就像在看自己即将奔赴的战场。

赵言诚苦恼地挠了挠下巴的胡茬子,心里琢磨着明天要把小沅同志安排到哪里更合适。

既要让她觉得自己受到了重用,又不能真的累到她。

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赵言诚陪着说了会儿话就离开了,他还有不少事需要忙。

傍晚,乌龙山上的喇叭响起义勇军进行曲,地里的社员就像是一群蚂蚁,陆陆续续从各处山坡地里汇聚着往山下走。

李红跟周芬芳一起,在山脚下水库边洗了手脚。

从另一座山上下来的三个男知青也到了。

其中一个戴眼镜,长相文气十足的男知青看见李红跟周芬芳,就迫不及待地询问:“他们都说小沅同志回来了?是不是真的?”

这人叫王博,跟沅舒窈是一批次下来的知青,过来的路上就对沅舒窈一见钟情了,不说知青点,就是整个红星大队的人都知道他对沅舒窈有那个心思。

李红眼神一暗,垂着眼睫毛没说话,低头继续撩水洗脸。

王博家里条件不错,父母是双职工,每个月都会寄包裹来,家里孩子也差不多都安置好了。

换言之,下一个要安置的就是他。

王博是知青点里最有机会招工回城的人。

李红比他早来两年,摸清楚情况后就对王博生出了心思。

可偏偏王博眼里只有沅舒窈,让李红暗地里抛的那些眉眼全都喂了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