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古墓诡影 第五百一十三章 诗文进步

白朴的诗文“岁晚江南杨柳花,余杭门外蕊争发。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到晓翩翩出绣户,随烟直上透窗纱。绕帘渺渺落霓裳,呵手惊飞暖翠华。忽忆离人隔溟海,独颦远黛恨天涯。三生苦短何时见,桃叶渡头看鹜霞。”

袁钢的诗文“散漫天涯色,乘春四望平。不分残照影,何处断鸿声。缭绕先经塞,霏微近过城。因风低未敛,带雨重还轻。干吕知时泰,如膏候岁成。小儒同品物,无以答皇明。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两人的诗文这次有了很大的进步,至少已经赶上了石上官仪容的质量了这也让众古板的卫道者看到了意思希望当然洛健生自然很高兴,至少自己不用再为难了

现在只剩下张淼了大家都很期待这个隐忍的才子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张淼神色淡然的看着众人,眼神之中,空若无物。忽然众人只见张淼眼睛亮了一下,突然说道“有了各位,请听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话一出众人立时惊呆了这个诗文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得出来的,其表现出来的那种张力,表现出来的那种博大的胸襟,确实不知道比前几个高明了多少,加上这个处处描写雪景,但是对雪字的提及却是很少,不由让众人赞叹,张淼的才情果然不在石上官仪容之下啊

这一轮不用说,便是张淼胜了接下来便只剩下袁钢,不过眼前的情势,袁钢取胜的可能性几乎很小了因为前三者都应赢过一局,就单单袁钢一个人,尚是白板

不过袁钢也是豁达之人,技不如人,输的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过既然来了,就要善始善终,于是出了一个题“历史”

不过自己出了这个题,自然要自告奋勇先站出来写诗了人家石上官仪容一个女流之辈,却三次相让,要是最后一次都让他让了,我们男人的面子还往哪里搁想定主意,袁钢首先站了出来,脸上浮现出一丝悲壮的神色。向着众人以拱手说道“诸位,众才子的才情真是让袁钢佩服,此次袁钢以历史为题,便有我袁钢来写第一首诗吧”

石上官仪容正要上前阻止,却让袁钢一把拦住,说道“上官仪容小姐,你的心意我领了今日之大赛,小姐数次相让,袁钢感动至极,但是现在还要小姐相让,我想不仅是我不答应,就连和我一起同台竞技的才子们也不会答应,在场的观众和络大师也不会答应所以我恳请小姐,在接下来的比赛当中,一定要尽情的施展你的才华,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你”

石上官仪容心平若水,对袁钢那一番话倒是没有多感动,倒是对袁钢的胸怀,十分佩服至少人家袁钢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提及了赛诗大会的潜规则,虽然并不深刻,却比一般人来的直爽得多

“呵呵,既然袁公子这么说了,小妹便恭敬不如从命了小妹在此洗耳恭听袁公子的高才”石上官仪容微笑的看着袁钢,众人也是满脸鼓励的看着袁钢,虽说大家现在是同台竞技的敌人,可是能走到这一步,惺惺相惜的成分恐怕更多于竞争的成分,就好像白朴和高原那一般,比赛是比赛,却不影响两人的相互钦佩。

袁钢略略收神,目光扫过眼前的每一个人,忽然,袁钢微微一笑,说道“各位,且听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大师请点评”

洛健生眯缝着眼睛,细细的品味着诗歌的韵味,好半天,才幽幽的说道“好诗啊,好诗啊这个诗看起来简单,其实还很有讲究的,说道这里我不妨说出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下这个北湖乃是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南京为六朝故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039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此咏六朝兴废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华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萧条冷寂。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阐发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之理。与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刘、余集解云层层作势,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之中自含顿挫之致。

这首咏史诗。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洛健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听得台下的人全都云头转向的,没想到一首简单的七言绝句之中,竟然包含着这么多的门道,真是令人汗颜啊

台上众人亦是面色震惊,就连才情了得的石上官仪容也大感迷惑,这袁钢的才情怎么一下子提高了这么多莫非也是向张淼那样,有意藏拙不可能啊,要是有意藏拙,这个时候早就已经爆发出来了莫非是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要真是这样,未免也太过恐怖了了吧

接下来是白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对于这首诗洛健生的评价是这样的白朴这首咏史,乃是唐朝和亲政策的感怀,表达了很深的政治愿望。当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当时唐宪宗便提及戎昱,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看来洛健生对白朴的评价也十分之高了这不经让人迷惑起来,这个大师到底是在顶谁啊

石上官仪容“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络大师的点评更高“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8226;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